观点:姚明对抗的是中国
2016-04-23 11:23:08 我乐NBA www.56nba.com
一
其实我们都知道,谈判刚开始,甚或还没开始,就已经破裂了。
表面上看,姚明和中职联的对手是篮协;再深入一层,他们面对的是篮协背后的体育总局;再深入一层,中职联自身内部就不团结;再深入一层,他们要打破的是在中国体育界的方方面面都长期存在的体制;再深入一层……抱歉,我没法深入下去了,因为再深入下去,姚老板面对的,是中国。
我曾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同样是篮球,为什么美国人打的比中国人好?时间在推移,答案从体质变成了体制,然而这两个字却始终空虚飘渺,没人能说的清中国的“举国体制”到底问题在哪,因为在你自己觉得马上要说明白的时候,马上举重、体操、射击这些项目就会用一连串的奥运金牌狠狠地扇你耳光。但除去体制,你能找到的所有答案,几乎都会不停的被更多的现实一个一个击碎:CBA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绝大多数联赛,中国篮球迷总人数至少等同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数,黄种人姚明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中锋,黄种人林书豪至不济也是NBA轮换级别的后卫……经济、篮球人口和人种天赋,你能找到的借口,最近10年不复存在了,唯一没变的,恰恰就是体制。
所以体制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中国篮球界最大的背锅侠,其使用频率,比时下流行的本泽马还要高。围绕这么一个东西的争论,说是甚嚣尘上都已经让人觉得腻歪,因为这个话题从来就没有冷却过。当人们不谈论体制的时候,他们只是在等。反对者在等着中国男篮折戟沉沙,拥趸则在期待着再有那么几个赵继伟,证明我们的体制是正确的乃至优越的。
只是我们都至少忽略了两点:我们的体制到底为什么不行?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制?
哦,还有第三点:我不觉得争论双方都真的搞清楚了,我们发展篮球事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二
体制没变。
我们的举国体制,自始至终都在以所谓的“国家利益”为最终极目标,以国家队的大赛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直至今天,“备战奥运会”五个字仍旧坦坦然的出现在各大体育新闻上,各项目国家队的领队和教练会毫不避讳的告诉你: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当然,他们也没必要避讳。真正需要强调的是,各个协会或管理中心的领导,也是这么说的。他们这么说了几十年,具体时间我不清楚,但从我记事开始,这五个字就从未中断过。其历史肯定比“中国男足重点演练了边路下底传中、门前包抄抢点和定位球战术”要悠久。
既然如此,这么多年的深化体制改革,又体现在哪里呢?
篮球暂且不必说,事实上中国目前体制改革程度最深的,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都是足球。那是05年引来轰动性效应的造反带来的。
结果如何?谈这么一个事吧,13年男篮惨败台北后,苏群、马健曾应邀参加黄健翔主持的一档节目,苏群提到了应该如此这般的建立一个机制,话还没说完,黄健翔就接口道:“05年中国几个甲A俱乐部也是这么做的,结果被镇压的一塌糊涂……”
那次诞生了一个叫“中超”的东西,当时最火的联赛是英超,俱乐部们要学英超,结果弄出来了个每家俱乐部占股4%,足协占股36%的中超公司。
其实,你占股0%,和占股4%,有多大差别?足协能碾压你,这就够了。
现如今的中职联,不就是处于这么一个窘境么?
苏老师撰文劝姚明再接再厉,不要一开始就宣布谈判破裂,固然是菩萨心肠;但以如今形势,谈成一个换汤不换药的“中职联”,意义到底有多大?
恐怕最大的意义,就是过往的错误一再发生时,或许人们或长叹一声:“原来姚明也救不了中国篮球”。
因为姚明没机会啊。
三
说了这么多,体制到底做了什么?
在男篮的体制里,我们至少可以举出两个代表人物:相对更灵活、更西方化的李元伟,和更传统、更保守的信兰成。
李元伟鼓吹规模宏大的“北极星计划”,CBA在他主政时期,事实上是发展最快的,即便当时各队的投入,与现在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信兰成坚持举国体制,CBA联赛被一再压缩,国家队集训时间不断延长。当然,他也有他的算盘:既然CBA外援当道,既然我把联赛场次减少了,那么中国篮球的年轻才俊,一年到头也打不了几场比赛;与其让他们给外援让路,不如我把赞助商给的钱都投入到组织一批小孩子不停的出国打比赛去,让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打怪升级。
其结果是,北极星计划如火如荼的时候,至少广东贡献了在联赛里予取予求的“峰雨组合”;而当信兰成背负骂名忍辱负重时,赵继伟在亚锦赛横空出世。
到底谁更有道理?以国家队战绩衡量,你还真说不清谁好谁坏。
而且别忘了最关键的一点——拿李元伟比信兰成,根本就没法代表体制内外的差异,他们都是体制内的人,只不过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体制内的思路而已。
好歹我们靠着这么一个体制,维系了多少年的亚洲霸主,甚至一度在国际上打出了那么点名堂:从钱成海、穆铁柱,到胡卫东、孙军,甚或再到王治郅哪怕姚明,都是体制内出身的,你说他们是体制培育的,一点不过分。
何况就在去年,举国体制代表人物信兰成的组队模式,加上一个体制内的公务员宫鲁鸣,刚给中国带回来了一个亚锦赛冠军。
所以我们现在还真没法指摘篮球的体制,哪怕挑战这个体制的,是中国篮球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姚老板。
但我们可以看看足球兄弟是怎么做的。
韩日世界杯,中国队出线了,多少年的梦,够荣耀了吧?这就是体制内的最高峰了。
但你知道这背后是什么么?
为了给国家队备战让路,2001年的联赛只升不降,02年只降不升。
结果,世界杯短短3场比赛的经历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和眼球,哪怕最终净吞9蛋,我们也可以笑着说:第一次打世界杯,前有卫冕冠军法国挡枪,后有亚洲兄弟沙特垫背,值了——但是,但是,但是——紧接着的联赛,出现了中国足球史上最严重的假赌黑现象,至于球市,早就崩了。
中国足球几年的职业化成果,其实就是为了这一次世界杯之旅,毁于一旦。当然,这么一个半职业化的机制,即便当时处在上升期,问题也还是很多的。只不过没想到一个本身不大健康的婴儿,偏巧碰上了这么一瓶毒奶。
归根结底,体制就是个强心剂,有些项目或许人口基础薄弱了些,比如举重,你再怎么搞职业化也没人看,那就只能靠一针一针的强心剂续命;有些项目,能好好长大,强心剂打下去,它可能会兴奋后精尽人亡。
哦对了,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体制就没有XX”,恕我直言,这么说从逻辑上根本就是错的,没有体制会有其他的发展模式,你能肯定体制就这么不可替代么?昨天我吃了馒头吃饱了,我能不能说“没有馒头我就得饿肚子”?没有馒头我还可以吃米饭啊!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