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NBA新闻中国男篮

上海篮球七十载寻根问脉 姚明与元老忆往昔话将来

2013-11-13 18:17:20 作者:我乐NBA 来源:NBA中文网

姚明与教练李秋平(左)、李秋平的教练王重光(中)三代人在一起交谈             上海男篮历届中锋(从右往左)上世纪五十年代:乌维培、王文銮、翁培荣、潘伟儒;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家训、王重...
姚明与教练李秋平(左)、李秋平的教练王重光(中)三代人在一起交谈姚明与教练李秋平(左)、李秋平的教练王重光(中)三代人在一起交谈 上海男篮历届中锋(从右往左)上世纪五十年代:乌维培、王文銮、翁培荣、潘伟儒;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家训、王重光、邵祖荣;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大维、庄建明、陈德春;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正才;上世纪九十年代:姚明  上海男篮历届中锋(从右往左)上世纪五十年代:乌维培、王文銮、翁培荣、潘伟儒;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家训、王重光、邵祖荣;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大维、庄建明、陈德春;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正才;上世纪九十年代:姚明 上海男篮历届后卫(从右往左)李秋平(上世纪八十年代)、朱承塘(上世纪五十年代)、吴成章(上世纪四十年代)、谢锦生(上世纪五十年代)、郑福根(上世纪七十年代)、沈昕(上世纪六十年代)  上海男篮历届后卫(从右往左)李秋平(上世纪八十年代)、朱承塘(上世纪五十年代)、吴成章(上世纪四十年代)、谢锦生(上世纪五十年代)、郑福根(上世纪七十年代)、沈昕(上世纪六十年代) 丛学娣的历任教练(从右往左)盛妲妮(静安少体)、徐建华(市少体)、王慧珠(静安少体)、王惠珍(上海青年队)、丛学娣、杨家训(后排,上海队)、唐华娟(上海队)、王诗珮(上海市中学生队)、沈昕(上海队)  丛学娣的历任教练(从右往左)盛妲妮(静安少体)、徐建华(市少体)、王慧珠(静安少体)、王惠珍(上海青年队)、丛学娣、杨家训(后排,上海队)、唐华娟(上海队)、王诗珮(上海市中学生队)、沈昕(上海队)

  本报记者 许明 摄影报道

  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吴成章来了,曾经的中国男篮队长张大维来了,小巨人姚明也来了……昨天中午,80多位上海篮球界的元老、名宿齐聚虹桥金庭庄园酒店,忆往昔、话将来,一同为上海篮球寻根问脉。

  “算上姚明,上海男篮的中锋几乎到齐了!”“我们上海队的后卫也要拍一张,拉上秋平!”“这些都是带过我的教练,一起合个影吧!”会场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次次镜头的定格,上海篮球的过往,历历在目。

  中锋聚首 姚明最靠边

  “这么多前辈,我肯定得靠边站啦!”脱去以往参加商业活动时的休闲装扮,昨天的聚会上,“小字辈”的姚明穿得异常正式,站在他一侧的,则是10多位同样衣着挺括的“老克勒”——曾经上海男篮的中锋们,大伙儿提议按打球年份排位置合影,姚明不声不响就站到了队伍的最末尾。

  其实,在他们各自的年代里,这群老者也都是响当当的明星。如今,这群人中有的已知天命,有的年逾花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男篮第一代中锋乌维培,已经是81岁高龄。乌老感慨,“我身高1.82米,算这群中锋里个子最矮的了,你看看我们上海的这批中锋,别看个子越来越高,打球靠的可都是巧劲。”

  乌老回忆,“当时我们有个3分钟战术,是已故的田福海教练发明的,每次到了比赛最后3分钟落后时,其他4名球员会被拉到一边,把另一边留给中锋,和对方中锋一对一。”乌老说,上海中锋的特点是头脑活络,进攻手段多样,能突能投,当年还有一招田福海教练传授的“福海球”勾手投篮,常常能在最后3分钟力挽狂澜,“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比赛,这一招很管用,就连当时身高比我高15厘米的国家队中锋鞠汾康,看到这招也怕!”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当过姚明教练的王重光,还是退役后在国青女篮、国家女篮任教的杨家训,抑或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国家队主力中锋张大维和陈德春……都有着脚步灵活,球路清晰的特点,“别看姚明身高这么高,脚下活一点也不差,这也是他能在NBA立足的根本啊!”

  尽管近几年,上海本土的中锋人才困乏,但乌老还是希望,基层篮球的选才,能够多注重球员的“球商”,打球不应只靠四肢发达。

  机会难得 人人有绝活

  看着老中锋合影,那边上海队曾经的后卫们也坐不住了,“机会难得,我们也应该一起合个影!”一群后卫里,最起劲的反倒是已经89岁高龄的吴成章,吴老大手一挥,大伙儿一下子都围了过来,其中就有担任过上海女篮教练的郑福根、朱承塘,以及带出过姚明、目前正在专注青训的李秋平。

  这群曾经的后卫,个个都有故事,人人都有外号。吴成章人称“地板王”,上世纪40年代,他的传球功夫出神入化,1948年时,年仅24岁的吴成章还代表中国男篮参加了伦敦奥运会。朱承塘的外号是“小阿弟”,原来,朱承塘身高不高,弹跳却异常惊人。郑福根,在球场上好似一条“小泥鳅”,穿进穿出,话络得很。至于李秋平,执教上海男篮时,球迷们就叫他“小诸葛”,正是因为他战术打法多变,常常出奇制胜。

  说起上海本土的后卫,李秋平表示,“我们这批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功扎实,比较有灵气,像我之后,上海本土的后卫里,就只有刘炜还在打球。”李秋平说,后卫的灵气更强调能在高对抗时发挥出来,“刘炜这么多年来都是国家队的主力,单靠身体怎么拼得过年轻队员?就是有这股灵气在!”

  这些年,秋平从一线队退了下来,虽然一直有职业队请他再出山,但都被他一一婉拒,而是一门心思搞青训,“都说刘炜之后上海篮球后卫人才不多,其实还是选才的问题,现在选篮球苗子,都是先看人长得高不高,不关心基本功;青训这一块,不能只看眼前成绩,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人才培养讲究的是衔接。”

  代代相传 爱才更惜才

  根深,才能叶茂。上海篮球一批批名宿的涌现,离不开一位位从球员位置退下来的教练,正是这种良性的承上启下,串联起了半个世纪来,上海篮球人才的枝繁叶茂,这也是上海篮球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

  曾经中国女篮的核心后卫丛学娣,昨天就在会场里找到了把自己从小带大的教练们,“机会实在太难得,像沈昕教练,平时还有机会碰头,有的教练,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丛学娣回忆,从她三年级进入静安区少体校练篮球开始,盛妲妮、王慧珠、徐建华、王惠珍、王诗珮、唐华娟、杨家训……这一个个名字看着她从区少体校到市少体校,从青年队被选入上海队,再到国家队;拿全国亚军、亚锦赛冠军,夺奥运会银牌,应该说,没有这群教练,就不会有她的现在。

  “老实说,我从小身体条件并不好,还练过乒乓,打篮球完全因为喜欢,可以说是教练们给了我机会,一点点进步,很难想象,1.66米的身高能在篮球这个项目里脱颖而出,还能进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取得好成绩!”丛学娣坦言。

  照片里的遗憾

  四张照片,记录了上海篮球这个大家庭过往的点点滴滴。当然,一场大聚会,总会有遗憾。

  曾经上海篮球的3位旗帜性人物,“托塔李天王”李震中、发明“福海球”的田福海、以及“百步穿杨神投手”王永芳,目前仅有97岁高龄的李震中尚健在,但李老也因年事已高无法到场。中锋合影时,王重光感叹:这些人里还缺了一位早年去世的周明镐——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队中锋,身高接近2米,技术全面;另外,姚明的父亲姚志源,因身在美国没有到场。当然还有一位年轻的中锋章文琪也因当晚的赛事而无法前往。

  在后卫的合影里,心细的球迷一定会发现,少了3张面孔,一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队的主力控卫张宏达,张老退役后曾长期执教上海男篮,虽然已经过世,但在上海篮球的后卫位置上有他的一席之地。另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闻名遐迩的国手陈银宝,昨天被多家媒体拉着采访,错过了合影,他自己都感觉很遗憾。和姚明同时代的刘炜,则因准备当晚的CBA联赛,也无法前来。许明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