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NBA新闻中国男篮

杨国伟:CBA限外援上场毫无意义 国货不强限有何用

2009-12-20 10:41:02 作者:我乐NBA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我乐NBA内容简讯:CBA的这些个矛盾,绝不单单是因外援而起。但在化解矛盾时,外援往往被指为首要毒瘤,且独自挨上这一刀。那些操刀者,除了技穷外,更展示出了“总要干点什么”的官僚心态。

  在内部出现危机时,利用某种情绪将矛盾向外转移,这是政客惯用的手法。CBA联赛管理者活学活用,当联赛处于国家队成绩摆烂和俱乐部经营进入瓶颈期的双重夹击时,外援使用规则,又会在国货当自强的名义下,被做个手术。

  这不是第一次。

  在95-96赛季浙江松鼠中欣俱乐部引进第一个外援、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前锋米哈依尔·萨文科夫,到96-97赛季,就有7支球队先后聘请了15名外援,自那时起,外援使用规则就成为了焦点。在98-99赛季之前,规则是上下半场不能出现双外援。从99-00赛季、00-01赛季开始使用4节4人次政策。01-02赛季规定,可以有5场选用4节5人次,而季后赛则是4节5人次。02-03赛季规定使用4节5人次(前六轮广东江苏可以4节6人次,因两队的唐正东和易建联参加世青赛)。03-04赛季开始恢复4节5人次。一直到08-09赛季,外援使用不受限制——其结果是,在常规赛得分排行榜上,前20名中只有2名中国球员,前30名中只有8名中国球员。而在整个赛季中,很多球队居然让双外援打满48分钟;场上对垒出现2打2(双外援对双外援),本土球员观战的局面。CBA到底是谁的联赛?不止一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而给出的解决方法,还是继续限制外援的上场时间。于是,在09-10赛季,外援上场将采用4节6人次规则。

  如此多变,其原因在于CBA一直都在“比赛精彩度”与“本土球员上场时间”之间摇摆不定——关于外援,最常见比喻是“双刃剑”,伤人又伤己。在CBA的这口大锅中,放进了太多寄望:既想快速致富获得佳绩,又想花小钱办大事;既想让比赛更加精彩,又想让本土球员得到关键时刻的锻炼机会;既想限制外援上场,又想让队员在与外援的交手中适应高强对抗……如此纠结甚至是矛盾的心理,光靠限制外援上场时间就能理顺搅匀?

  而之前包括即将使用的方法,在过往赛季均有实践,但屡遭摒弃。要注意,截至目前,尚无任何人或机构拿出切实数据或发现规律,来证明被摒弃的方法与联赛质量停滞不前、本土球员水平不佳有紧密联系。那么屡次朝令夕改,更像是官员拍脑袋、代表拍巴掌的产物了。事实上,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联赛环境中,只靠限制外援上场时间来找到平衡点,更像是在刻舟求剑!

  不妨再换个角度切入。查阅一下联赛14季的得分榜,会发现,诸如胡卫东、刘玉栋、巩晓彬、孙军、王治郅等国手也曾长期霸占了得分榜前列,这种现象直到03-04赛季才开始逐渐消退。有心的球迷大概也会记得,在这些超级球星所在的球队,他们像外援一样,占据着大把的上场时间(比如CBA初期的胡卫东之于江苏队),而在他们的身后,又有哪位达到或接近他们水平的新秀出头?换句话说,具有超强能力的他们,就像拥有黄皮肤的“外援”一样压着新人。还有一例:八一男篮自始至终没有使用过外援,但在王治郅、刘玉栋、李楠、张劲松这些明星之后,八一照样青黄不接。与之相反的例子则是,宏远王朝能够功成名就,他们的选材、培养以及外援选用策略,都是在现有体制中值得研究的样本;而宏远也不是孤例,与他们同处一城的东莞新世纪,也以后来者的姿态踏步前进。

关键词:CBA中国篮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